心靈分享

青少年的罪行與認錯-連廷誥心理師

文:連廷誥心理師(所長)



最近剛剛追完韓劇「少年法庭」,
主要議題是有關青少年犯罪。

在韓國,12歲以下被認為是無行為能力,
縱使犯法,也多是以感化教育為主,
而12至18歲青少年則被認為是部分行為能力,
犯法了,也不會以死刑論處。

而整部影集的主角是一位法官,
他認為法律是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青少年無法無天,
家庭及學校都無法約束他們行為的時候,
法院需站出來,
讓犯罪的青少年(或少年)能夠確切明暸及感受到,
他們的犯罪行為,
已經對他人及社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要讓他們去明白他們所造成的傷害,
而不要讓他們覺得他們的錯誤不算什麼,
因為這樣的無所謂,
會造就某些青少年犯下更多更嚴重的惡行。

作為一個心理師,
對於每一個來談的民眾,
不管是成年人或是青少年,
我都是帶著理解的態度去靠近他們,
試圖去拼出他們的內在世界。

青少年對我來說,
就是一個對未來充滿著未知與好奇的人類,
是想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與稱讚,
但是內在卻有著一個茫然的黑洞。


青少年之於成年人,就是一個次文化,
但是在不同社會、社經地位、民族等範疇裡的青少年,
又各自形成一個相異的次文化。

對於這些差異甚大的次文化,
我只能以「無知/好奇」的態度去理解他們,
因為我真的不懂他們的次文化,
我想知道,在他們的次文化中,
哪些價值是他們很重視的,
也是會奮不顧身去守護或是爭奪的,
從好奇裡去理解,
從對話中去讓某些默會知識得以現身。

這是身為後現代取向心理師的我,
會想要遵循的方式。

在我的諮商經驗中,
我也曾經諮商過一位曾經犯下罪行的青少年,
一開始他當然不願意去面對他所犯下的錯,
或者覺得那也不算什麼,
我也知道,一味的逼迫他承認自己的錯誤,
那只會把他逼到更為否認(防衛機轉)的地步。
而我是好奇他的日常生活,
好奇他所看重的人事物時,
這位青少年來談者變得更可以說話,
更自由的表達他內在的想法與感受,
我們似乎共同把那個自由流動的門打開了。

在幾次諮商之後,我覺得時機成熟了,
也邀請他是不是想要談談「那件事」,
這時來談者比較相信我不是來偵查他的錯誤,
來逼迫他認錯的那個人,
所以他開始說,
他其實心裡面對於那個「相對人(受害者)」是有認錯及想道歉的,
他覺得自己已經傷害了他,
但是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所以詢問我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表達他所造成的傷害及歉意,
後來幾次的諮商,我們都是在討論,
可以用什麼方法去承認自己的罪行所造成的傷害。

對於青少年,社會總是給了更大的寬容,
給了更多的機會去導正他們的行為與思想,
這是給了治療、諮商、輔導、教育及法律等從業人員機會,
讓他們站在不同的位置,
去協助青少年更明白自己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
去承認自己的過錯,及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
對於青少年某些衝動行為,
能有更多緩衝的思考時間,
這是我的衷心期盼。

文章發表時間:202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