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烤香腸談起親子教養差異,用好奇來理解自己-陳怡婷心理師

如果發生去買烤香腸,但只剩下最後一根,
你滿心期待的結完帳正要離開
這時有對父母帶著小孩來問,是否還有呢,
老闆說賣完了,
好想吃烤香腸的小孩,聽到老闆說沒有時,
開始哭不停地說我想吃我想吃
看到這一幕,你會如何做
是直接拿了就離開,
還是會把你到手香腸讓給這位小孩呢?
這件事情
剛好發生在上周末與家人一起去戶外騎腳踏車

先生跟我提及剛才他去買烤香腸的經過
我隨口說,
我很有可能會直接說,就給孩子吃吧
先生說不,我也要吃啊
而且這也是個給孩子認識世界的機會
從這開始,我想知道更多我們如何想這件事情。
先生想表達的意思是
烤香腸就是賣光了,
小孩會感到生氣失望是一定會的
但那個時候就是真的沒有了。
這不就是世界的真實原貌,
不全然都是歡樂無比,
裡頭也會有不喜歡,為此感到難過、失望時候
這些情緒會出現很理所當然
而很直覺想滿足好想吃香腸孩子的我,
即使知道這才是孩子生活的真實生活環境
但基於愛孩子的母性使然,不忍看他失望難過
即使不是我的小孩,也會希望他開心
他想要的,我能做到就盡量滿足
更何況,就是一隻烤香腸,就給他吃就好了
這裡頭可能也有個期待有個好媽媽的形象
孩子開心滿足,我就是理想中的媽媽
但相反的,如果滿足不了他們的願望呢
是否也會感到好大的挫折與失望感
小孩想吃烤香腸的事件,
用誰對誰錯來論定哪個做法好是很可惜的
沒有直接給孩子吃到烤香腸不表示不想讓他開心
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也不代表過度保護
但肯定的是這些嚴厲負面評價或者責備語氣時,
都會加深處理親子關係的難處
如果可以,帶著好奇與理解去探問自己:
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在想什麼?
為何看到孩子吃不到就哭鬧,我會覺得很生氣煩躁?
為何今天我想滿足孩子想吃香腸的心情?
這些問題都有機會更了解自己
不再只是我應該怎麼做,我沒做到是不是不夠好
一次又一次的
在親子教養中用「好奇探問」取代「評價」靠近自己
會發現覺知帶來更多覺醒時刻,
有機會改寫更多屬於你跟孩子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