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人,而不是問題-連廷誥心理師
文:連廷誥心理師(所長)

「當下我覺得我被當作一個問題,是不舒服的;被當作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是不舒服的。雖然,我也不喜歡自己那樣的狀態。但問題不是要被解決的,我的狀態不是要被解決的,我不是要被解決的。」-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最近與諮商所的心理師們共同閱讀了一本好書,
書名叫做「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作者是廖瞇,在這本書裡,
作者寫出了他家人之間互動的故事,
包含:弟弟(就是滌)、媽媽、爸爸,
當然也包含他自己。
「書寫」,
對曾經出版過詩集的作者而言,
當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不過這本書所書寫的內容是家裡面的故事,
特別是家裡有一個所謂「繭居族(註)」的弟弟,
她的弟弟不僅不去上班,
在家裡還有許多不近人情的要求和規定,
這也讓家人們感到難以理解與困難相處,
這不是一個樂於跟人們分享的故事,
也不是一個容易書寫的主題,
但是作者嘗試透過他最擅長的「書寫」,
希望更能夠去理解自己的弟弟及這樣的家庭故事。
一開始,
作者(滌姐)就沒有想要去改正「滌」的行為,
為了書寫,
他讓自己觀察、反思、接觸、對話,
去靠近及理解「滌」,
當她越來越能夠用「理解」及「接納」的姿態去發現、認識滌,
他們的關係也開始有了慢慢的轉變。
這樣的過程跟心理諮商有點相似,
雖然來談的民眾是為了自己的心理困擾而來尋求協助的,
但並沒有人喜歡被當作是有問題的人,
也不喜歡被當成是需要被處理掉的「問題(problem)」,
心理師是先從「理解」、「同理」與「接納」開始,
是因為這是讓人們重拾對自己信心的第一步。
正如同書裡面作者描述到自己和丈夫的一段對話:
昨天斌(作者的丈夫)和我的的對話,
讓我感覺他想要「解決問題」,
我感覺很不舒服,
當下我覺得我被當作一個問題,
是不舒服的;
被當作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是不舒服的。
雖然,我也不喜歡自己那樣的狀態。
但問題不是要被解決的,
我的狀態不是要被解決的,
我不是要被解決的。
我需要的是被理解,
我對自己的理解,
你對我的理解。
理解之後,
問題一定會被解決嗎?也不一定。
但是在理解過程中,
被理解的人們開始會變得不一樣,
因為在這樣的關係裡,
他的感受、行為及想法被珍惜,被看重,
他也慢慢看見自己生命的亮點,
而這都會是讓人們開始願意改變的動力與起點。
試想,換成是你,
你希望被當成是一個「有問題的人」去理解,
還是被當成「一個人」去理解。
我也希望是後者,
我希望別人把我當成是「一個獨特的人」去理解,
而不是「一個有問題/ 無能/沒用/ 懶惰的人」去理解呀!
註:「繭居族 (引きこもり)」這個詞源自日文,指的是一種極度從社會中退縮(Social withdrawal)的生活型態。多數繭居族都具有以下的行為特徵:(1)長期待在家中;(2)無法正常的參與社交活動,如:上學或上班;(3)保持這樣的生活狀態長達6個月以上;(4)幾乎沒有親近的朋友。
文章發表時間:2021.10.14

「當下我覺得我被當作一個問題,是不舒服的;被當作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是不舒服的。雖然,我也不喜歡自己那樣的狀態。但問題不是要被解決的,我的狀態不是要被解決的,我不是要被解決的。」-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最近與諮商所的心理師們共同閱讀了一本好書,
書名叫做「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作者是廖瞇,在這本書裡,
作者寫出了他家人之間互動的故事,
包含:弟弟(就是滌)、媽媽、爸爸,
當然也包含他自己。
「書寫」,
對曾經出版過詩集的作者而言,
當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不過這本書所書寫的內容是家裡面的故事,
特別是家裡有一個所謂「繭居族(註)」的弟弟,
她的弟弟不僅不去上班,
在家裡還有許多不近人情的要求和規定,
這也讓家人們感到難以理解與困難相處,
這不是一個樂於跟人們分享的故事,
也不是一個容易書寫的主題,
但是作者嘗試透過他最擅長的「書寫」,
希望更能夠去理解自己的弟弟及這樣的家庭故事。
一開始,
作者(滌姐)就沒有想要去改正「滌」的行為,
為了書寫,
他讓自己觀察、反思、接觸、對話,
去靠近及理解「滌」,
當她越來越能夠用「理解」及「接納」的姿態去發現、認識滌,
他們的關係也開始有了慢慢的轉變。
這樣的過程跟心理諮商有點相似,
雖然來談的民眾是為了自己的心理困擾而來尋求協助的,
但並沒有人喜歡被當作是有問題的人,
也不喜歡被當成是需要被處理掉的「問題(problem)」,
心理師是先從「理解」、「同理」與「接納」開始,
是因為這是讓人們重拾對自己信心的第一步。
正如同書裡面作者描述到自己和丈夫的一段對話:
昨天斌(作者的丈夫)和我的的對話,
讓我感覺他想要「解決問題」,
我感覺很不舒服,
當下我覺得我被當作一個問題,
是不舒服的;
被當作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是不舒服的。
雖然,我也不喜歡自己那樣的狀態。
但問題不是要被解決的,
我的狀態不是要被解決的,
我不是要被解決的。
我需要的是被理解,
我對自己的理解,
你對我的理解。
理解之後,
問題一定會被解決嗎?也不一定。
但是在理解過程中,
被理解的人們開始會變得不一樣,
因為在這樣的關係裡,
他的感受、行為及想法被珍惜,被看重,
他也慢慢看見自己生命的亮點,
而這都會是讓人們開始願意改變的動力與起點。
試想,換成是你,
你希望被當成是一個「有問題的人」去理解,
還是被當成「一個人」去理解。
我也希望是後者,
我希望別人把我當成是「一個獨特的人」去理解,
而不是「一個有問題/ 無能/沒用/ 懶惰的人」去理解呀!
註:「繭居族 (引きこもり)」這個詞源自日文,指的是一種極度從社會中退縮(Social withdrawal)的生活型態。多數繭居族都具有以下的行為特徵:(1)長期待在家中;(2)無法正常的參與社交活動,如:上學或上班;(3)保持這樣的生活狀態長達6個月以上;(4)幾乎沒有親近的朋友。
文章發表時間:20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