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分享

「行為偏差」的孩子同時也是「心理受挫」的孩子 - 連廷誥心理師




最近在整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裡面提到兒童青少年的行為是目標導向的,
簡單說,就是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他的意義及目的,不會是無意義的,
只是人們到底有沒有看見自己及他人內心的需求罷了。

阿德勒認為,那些出現「行為偏差」的孩子,也就是「心理受挫」的孩子,
家長及老師除了去關心他們的偏差行為之外,更要去關心他內心的挫折,

用冰山理論的隱喻來說,
偏差行為是顯性的,是海平面上所看得見的部分,
而內心的挫折是隱性的,是海平面底下廣闊的冰山底部。

他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
過度尋求關注的孩子,他內心的聲音是:「我在這裡,請看見我的存在。」
爭奪權力的孩子,他內心的聲音是:「請讓我來幫忙,我是很有用的。」
報復的孩子,他內心的聲音是:「我受傷了,請重視我的感受。」
自暴自棄(無能感)的孩子,他內心的聲音是:「不要放棄我,我很害怕。」

當我們關注兒童青少年外在的偏差行為,就會導向於去矯正、治療,
如果關注兒童青少年內心的害怕、受傷、渴望、價值感時,就有機會碰觸到孩子柔軟的內在,有機會跟他情感連結,更可以更認識一個孩子的完整面貌。
人們內在的情感,其實蘊藏著源源不斷的寶藏,等待人們的開發。

備註:之前有一本非常暢銷的書—「被討厭的勇氣」就是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為基礎去撰寫的一本生活化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