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像一葉孤舟,獨自前行也能有幸福感? - 楊昕瑜心理師
生命像一葉孤舟,獨自前行也能有幸福感? - 楊昕瑜心理師
前陣子聽了很喜愛的作家玫怡的podcast節目,
分享著她對於個體「孤舟化」的深刻生命體悟。
而這個「孤舟化」的概念與體悟,
來自《甚麼都找得到的夜晚,只是找不到我的心》一書。
書中提到,生命的旅程中,
個體的關係連結,
是一趟從大船(家庭、工作、社會文化等)逐漸脫離,變為各自航行的小船的過程。
當大船因種種可能原因慢慢失去力量,或被迫需要斷絕連結,
就是個體發展孤舟化的契機,可能讓我們因此晃動、或也因此自由。
作家玫怡的觀點是:
「孤舟化」的練習應該盡早開始,等到進入老年期才開始,或是在子女離巢或伴侶離世/離異後,被迫成為獨立狀態時才開始,已經有些困難,容易感覺生命的大海上暗夜無光,找不到獨自前行的方法或方向。
這個觀點與我在進行的高齡者心理健康
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一個人在老年階段的幸福與否,
在於他對生命的認知與詮釋,
能否有一個穩定踏實的信念,
有明確的意義追求,
與實際身邊家人親友有多少無直接相關。
不論是子女離巢或與家人伴侶分離,
好多生命的痛苦和破碎感,
面對自己的陌生和失落
都會因此被勾動出來。
就因為生命存在著許多的不可知與不可控,
如何在大海晃動或海嘯來襲時,
仍能找回穩固和讓生活運作下去,
反而成為能創造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幸福感來自內心的安穩踏實,
在天有光時找到支持與夥伴,
同時練習如何獨自划著生命的船,
一邊欣賞身邊的所有風景,
尋找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
當天色漸暗時,難免悵然或徬徨,
但也會比較快能找回那個熟悉的節律,
穩定地向前。